“双减”政策下的教育转型研讨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

  • 阅读:1893
  • 2021-07-31

7月31日下午,由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主办,特励教育承办的第一期“双减”政策下的教育转型研讨沙龙成功举办。此次活动邀请到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,围绕当前形势下的教育转型实践,展开闭门研讨与深入交流。沙龙聚焦当前教育行业现状,借鉴海外学生课余生活及家校联动情况,共同探索“双减”政策落地之后,如何进一步推进校内外素质教育,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

活动伊始,由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秘书长张礼立博士致欢迎辞。张秘书长首先对与会嘉宾和活动支持单位特励教育表示感谢,接着介绍了海促会举办系列沙龙活动的初衷,并分享了自身作为家长的感悟。从父亲和家长的角度,张秘书长谈到家长的称号是孩子给的,父母的成长与孩子的成长是同时发生的。教育是传承的体现,也是家风的体现,素质教育实际是人如何提升自身修养的问题,修养的提升又涉及了许多方面。海促会希望通过各个群体代表的深入交流,针对目前热议的焦点话题,收集整理来自群众的意见建议,梳理汇报有价值的讨论成果,为政策的执行与实施提供帮助。

本次沙龙邀请到特励教育首席教育咨询师茆艾琳女士做主旨分享《教育全景化:“双减”政策下的教育转型之路》。茆老师留学海外多年,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,一直以来专注在家庭与儿童社会学领域,致力于研究东、西方家庭教育文化差异以及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。茆老师还曾多次带队前往广西、青海等地支教,并参与过多个国内教育初创项目的策划与运营执行。

“双减”政策减的是什么?茆老师认为从长远来看要减三个方面,即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、现代教育体系对创造力的扼杀、大人越界过度的清单式童年。怎么教育孩子更科学?从自己的教育模型出发,茆老师谈到孩子的成长是家庭、社会和国家共同成就的,除了知识教育之外,身心健康、个性技能、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必不可少。这些不同的方面是相互融合,共同构成全景化教育的内容,从而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,培养多样化的人才。全景化教育在西方教育中是如何应用的?茆老师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的经历,分享几个生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案例,展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,以好奇心驱动培养孩子的软实力。

\


在讨论互动环节,围绕校内、校外和家庭如何应对变局,大家踊跃发言,气氛十分热烈。就学校而言,热议的课后330,即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后的延时服务,在“双减”政策下,需要进一步探讨学科教育之外,素质教育要如何开展,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有待完善,比如已有社团的安排需要讨论调整,学校老师可以承担多少工作,有哪些内容需要外部提供,结合家长的期望值,考虑家长可以接受怎样的费用。在校外,教培机构去学科化之后,孩子不参加校外学科学习,空出来的时间是否就会用于素质提升。教培机构如果顺势而为转型素质教育,还需要考虑家长是否就能为此买单。从家庭方面看,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、老师、机构,即使服务再完善也不一定能实现预期,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,家长的参与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事关重要,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少。

最后,张秘书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,政策的提出是指明方向同时抛出问题,学校、家长和不同类别的教育机构需从意识角度出发,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,希望通过海促会的系列活动,从大家的反馈中获取深刻的启迪和帮助。

本次沙龙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启发。正如与会嘉宾所说,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。为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需求,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课后服务"5+2"模式,下期沙龙活动计划于8月中旬举办,拟结合现有实践经验,从课后服务的建议时间、服务内容、提供方式、费用分担、效果评估和实施难点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,欢迎更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参与进来,为贯彻落实“双减”政策献计献策。